幾內亞境內刺猬紫檀再遭盜伐,面臨滅頂之災
近日,西非國家幾內亞共和國媒體稱,該國于5月在馬木繳獲的3000枝被盜伐的刺猬紫檀將被出售給外國公司。刺猬紫檀在該國屢遭盜伐,瀕臨滅絕,政府的“禁木令”是否有效仍要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利益讓刺猬紫檀一再倒下
馬木大區是幾內亞的8個大區之一,位于該國中部,首府設于馬木,北鄰拉貝大區,東接法拉納大區,南毗塞拉利昂,西鄰金迪亞大區,面積17074平方公里。
刺猬紫檀作為當地一種珍貴的紅木,可以用于制作豪華家具,具有收藏收藏價值,在全世界都備受歡迎。在馬木,一枝2米長的這種木材的價格從25萬-30萬幾內亞法郎不等(每枝原木合約25-30美元)。而在首都科納克里,一片或一枝刺猬紫檀板枋或鋸枋的售價為90萬幾內亞法郎(90美元)。
馬木大區在幾內亞的位置
此次緝獲即發生在馬木省東南方向的索亞和奧雷卡巴兩個專區縣,當地有大量刺猬紫檀,在亞洲市場上備受推崇。其中在索亞專區縣的法蘭塔,查獲了2774枝2米長度的木枋。而在奧雷卡巴專區縣的一處叢林中,則發現了1061枝木枋。這些木材本應跨境運往鄰國塞拉利昂。因為盜伐與走私的猖獗,上述兩個專區縣的行政長官被免職、地方水森部管理人員被捕并等待審判。
現場堆放的木枋
近日,馬木法院已將扣押的木材上繳政府。不過,它們很快就又要被出售給外國人。由此可見,“經濟利益”,仍然是擺放在“禁木令”前最大的障礙。
禁而不絕的砍伐產業鏈
2021年6月14日起,幾內亞當局就禁止全國范圍內的木材砍伐和運輸活動,直到新規出臺為止。但在經濟利益的巨大驅使下,從政府高層官員到普通村民,依然對木材生意抱有極大的興趣。
在這條利益紐帶中,底層的伐木工擁有10-20%的抽成。即每收貨10枝原木,他們就能從當地土地的所有者中獲得1-2枝的贈予。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筆非??捎^的收入,遠超耕地所帶來的附加值。
政府及其他相關組織則能從企業砍伐及運輸的每個環節中收取高昂的費用。例如企業在組織砍伐前,先需要與當地的土地所有者談判,成功后再向地方木材行業組織申請《勘察許可證》,這筆費用在30萬-35萬幾內亞法郎之間(1美元約合1萬幾內亞法郎)。
再然后,企業要前往林業部門領取《砍伐許可證》。該許可證是根據要砍伐的木材的種類簽發的,價格從30萬到上千萬幾內亞法郎不等。2015 年,刺猬紫檀的伐木許可證售價為1250萬幾內亞法郎,2016年增加到3000萬幾內亞法郎,然后在2017年又上漲到5200萬幾內亞法郎。
在到達村莊、前往林區砍伐之前,企業還要向地方首領或者管理者支付費用。除此之外,還需要支付負責操作鏈鋸的人員和維修工每人12000幾內亞法郎的費用、采伐現場搬運木材到運輸車停留處每人5000-30000幾內亞法郎的費用,價格差異取決于距離等等。
采伐完畢后,企業就要轉向幾內亞環境保護部木材辦申請運輸證,并計算木材材積,以此收取相關費用。1立方米相當于10枝粗枋木,費用為2萬幾內亞法郎。以一輛卡車最多可運輸12立方米來計算,政府可收取24萬的幾內亞法郎。而這甚至還不包括其他輔助成本。例如負責在道路上檢查運輸文件的綠色旅會會要求過路的企業提供10萬幾內亞法郎的費用。而如果文件存在問題,卻又希望審批能夠通過,就需要額外繳納40萬幾內亞法郎。
如此一個流程下來,每個環節的單位或個人都賺的盆滿缽滿,又怎能支持政府的“禁伐令”。
面臨滅頂之災的刺猬紫檀
該國的刺猬紫檀在國際交易中一直以來就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管制。該組織在2021年5月6日瑞士日內瓦發布本年度第37號締約方通知,就發布了一項關于常務委員會暫停幾內亞的所列物種樣本商業貿易的建議。
幾內亞環境監察隊伍
建議中提到,幾內亞當局需要采取適當的保障措施,以減輕與之相關的任何潛在風險。包括用于出口的原木識別系統,并對在被列入附錄II之后(即2017年1月2日之后)收獲的刺猬紫檀建立自愿出口“零配額”,杜絕相關原木的出口。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貿易團隊通過非法手段將刺猬紫檀源源不斷地轉道鄰國塞拉利昂,再使用其國的瀕危證出口各需求國。以至于從2017年開始,塞拉利昂開始成為刺猬紫檀的高頻出口國。
可以預料的是,如果這種行為在該國再不得到有效遏制,刺猬紫檀這種珍貴的木材在短時間內就將面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