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鑒賞:暢和大議事桌三十五件套
古代政務議事及家族議事的場所,多選在中軸線建筑的方形廳堂的正中央,俗稱“中堂”。追溯其源,普遍的說法是中堂起于北宋,亦有一說起于唐。唐、宋置政事堂于中書省內,為宰相處理政務之處,中堂以廳的中軸線為基準,板壁前放長條案,條案前是一張八仙方桌,左右兩邊配較高貴的太師椅。離太師椅一米開外,兩側再添置扶手椅,一直延展到近天井處,整體采用成組成套的對稱方式擺放,體現出莊重高貴的氣派,同時也體現出對禮教的遵循。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在村里的祠堂旁就有這么一處議事廳,村里的長輩們遇到一些重大事情時,總會聚集在那里商討如何處置事宜,這或許是中國最傳統的會議制度。整體建筑和陳設的平衡性,會議氛圍的肅穆性,給年幼的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后來離開村子,上了大學,越來越沉迷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造化,再到后來創辦了六合院古典藝術家具,年紀漸長,而從小耳濡目染的樸素的鄉村習慣卻始終在我腦袋里沉淀抹之不去。
創辦企業十余年來,公司內部高層的會議一直在明亮、簡約的現代會議室中進行,有時總會莫名的想起小時候在鄉村議事廳里的所見所感,一種莫名的情愫滋生。鄉村的中堂,嚴格意義上也是作為一種會議室的存在,但兩側只陳設座椅,少了會議桌的存在,在紀錄會議材料時便會引起諸多不便。我常思索,如果用古典家具的方式做出一套會議桌,會是什么樣子?也是起于一時的激情,讓開發部的同事規劃出這套議事桌的草圖,經過長達一年的籌備,終于將議事桌套件付諸了實際,圓了多年來的夙愿。
議事桌通體由大紅酸枝構成,一共由二十二張太師椅及一張長達八米、寬一米五的會議桌構成,據我所知,目前在國內像這樣的大議事桌套件尚屬首套。值得一提的是,會議桌的面板只由兩塊大紅酸枝板構成,在用材上極為奢侈,但能完成一個好作品還是非常值得的。會議桌頭尾各置一張太師椅,圍繞長桌,兩旁更陳置兩排,每排五張座椅。太師椅以寶座為基礎,扶手、靠背處直挺,意在讓參會者都能擺正坐姿,不致困眠。而搭腦處做成卷書式,提高了整把坐椅的舒適度。議事桌完成后,置于企業總部一樓東廂廳,此后我們企業內部的重要會議就轉移至此,召開許多重要的會議。
2013年年初,九賦軒主人陳章漢先生蒞臨六合院參觀,見到此套議室桌后,贊嘆不已。章漢先生長期以來擔任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福州市文聯主席和市書協主席要職,創作了《閩都賦》、《莆商宣言》等眾多膾炙人口的賦作,是福建傳統文化的領軍人物。我突然想起此套大議事桌尚未命名,借此機緣即向章漢先生請教。章漢先生不加沉思,脫口道出“和暢”二字,滿座皆感妙哉?!昂蜁场倍志売跂|晉王羲之《蘭亭序集》中“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二句,歷來視為氣韻疏朗的景致。以“和暢”為名,不禁讓人追憶起魏晉期間的名士風骨。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名士、士大夫游歷于此,談玄論道,品賞文化,這與紅木文化的深幽意境,以及會議言論自由,隨心暢談的思想主旨不正是一致的嗎?而太師椅上浮雕的博古紋,亦與“和暢”的主旨相得益彰,相趣盎然。
此套議事桌目前仍藏于六合院,得力于它的文化寓意,一度成為六合院最為熱銷的家具品類之一。目前關于暢和大議事桌的產品系列開發已在進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更優秀的產品將出現在市場和消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