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明清古典家具的收藏
本文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明清古典家具專家胡德生先生在2012年所作講座的講演實錄,根據錄音整理而成。文章詼諧好讀,沒有說教,故事中有非常實用的鑒別技巧。
中國古典家具的收藏與鑒別
文 / 胡德生
收藏理念的誤區
收藏現在是熱門話題。中國收藏熱已持續二三十年了,但始終存在一些誤區,一直干擾著我們的收藏行業。
比如說我們很多收藏家非要收藏古董,這就是一個誤區。
我在別處講課也一直強調,收藏是個文化活動,是滿足我們精神生活的,而不是投資。
明晚黃花梨夾頭榫平頭案
南京博物院前院長徐湖平說過一句話:“收藏就是玩兒。”這句話太對了。把它作為樂趣和消遣,從中得到精神滿足,這才是我們收藏的目的。
比如我購得一件東西,擺在家里,我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看到老還看不夠,這就是精神上的享受。
如果你把它作為投資了,天天惦記我這東西是不是真的?什么時候升值?你天天肯定不會精神愉快,你也活得很累。
一旦別人說你這東西是假的,你再經受不住打擊和刺激,暈過去了或者引發身體上什么疾病,肯定會折壽的。那就什么目的都達不到了。
所以投資和收藏是兩回事。
收藏這個行為,首先不要拼血本,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去借債。
當今贗品充斥市場,曾經有人問我:“胡老師,您經常說收藏是高雅的活動,但是我們屢屢上當受騙,怎么也體會不到高雅。”
這句話是實話,但是千萬不要懷疑收藏活動不高雅。至于吃虧受騙,這個說法不妥,應該叫“交學費”。
收藏活動現在看來確實有些混亂,包含了極大的風險性。這就提醒我們在進軍收藏領域之前,千萬別盲目收藏,一定要下些功夫,學些知識,武裝自己。
當今作假嚴重地擾亂了市場,魚目混珠,但是這也是正?,F象。因為作假在歷朝歷代都有,不是我們今人的新發明。但是作假現象像今天這么猖獗,那是少有的。
我認為作假沒有罪。作假有兩種,一種就是圖利作假,一種是傳承性作假。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圖》長卷,我們盡量不去打開它,因為每打開一次,都是對它的傷害。但是為了展出,方便民眾參觀,怎么辦呢?
故宮博物院就復制了一幅。復制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假的。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但是我們故宮博物院復制的這幅《清明上河圖》,是我們院的一位技師花費了10年時間臨摹完成的。所以即便是復制品,故宮博物院也將其定為一級文物。
我們在收藏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尚古,不管是什么時候的東西,只要藝術水準夠,能代表所處時代的最高文化水平,就值得收藏。
古代的藝術精品已經很少了,幾乎都買不到了,但是有人用真材實料、傳統工藝做一個新的,由于藝術水平不低,它仍然可以收藏,仍然可以升值。
當代海南黃花梨鴻篇巨制
黃花梨攢接四合如意月洞門架子床
現在很多玩收藏的人都自稱收藏家,其實都不是收藏家。像王世襄、陳夢家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收藏家。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收藏不是以買賣和賺錢為目的的。
收藏是為了發揮藏品的功能,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增加樂趣。作為收藏家不僅要收藏精美藝術品,還要研究它,做出學問,和大家交流,這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王世襄先生
有一次一家電視臺做節目,向一位藏家借了兩件藏品作道具,這位藏家要求電視臺在制作的節目中要提到自己的名字和“某某收藏家”頭銜。
電視臺邀請的專家是故宮的,結果我們的專家就沒說是“某某收藏家”,只是說這兩件東西來自私人藏家。結果這個藏家十分不高興,和我們的專家吵起來,力辯自己是收藏家。
我們的那位專家說:“你就不是什么收藏家,你什么都不懂,你就是憑運氣買了兩件還不錯的東西。但是你絕對不是收藏家,你就只關心你的東西值多少錢,什么時候升值,你頂多就算是位收藏愛好者罷了。”
鑒定場上的詭譎
近來有朋友老問我:“怎么不搞鑒定了?”
我在這里給大家解釋:鑒定這件事很復雜。單純的鑒定行為對我來說倒是不難,但是現在的社會太復雜了。
本文作者胡德生先生
于南京正大古典家具博物館
我們故宮的專家都清楚地認識到,現在社會上到處是陷阱和地雷,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炸上我們。
我以前經常受人之托出去鑒定,十次有八次不歡而歸。為什么呢?
因為現在的東西多數都是新做的,說是新東西,藏家就不高興。說不定這物主就知道這是新做的,他就是想利用專家,讓專家說這是真的,他好賣個高價。
我們院的專家出去鑒定,十次有八次都被利用。有時候你說這東西是新的,物主倒也不在乎,還淡定地說:“新的就新的吧。”
但是就在專家上手看東西時,他不知在什么角度,給你拍兩張照片。這兩張照片的后遺癥就太大了。
他們拿著照片到處宣揚:這東西是故宮專家看過的,就是乾隆朝的東西,值多少多少錢。他們騙了人,也騙了錢,然后把責任都推到了專家身上。到那時候我們專家就有口難辯了。
故宮的專家有好幾個都這樣栽了跟頭。
清康熙 黑漆嵌軟螺鈿加金銀片山水花卉紋書架
如果我們專家看過后說東西是真的,物主就會說:“真的話,請您再給開個證書。”
于是專家就寫了鑒定證書。等專家走后物主就在證書后面填上:“此東西價值多少多少。”其實專家壓根兒就沒給估價。
現在像這種情況太嚴重了。所以我現在不趟這渾水。
我們院的一位書畫專家本來不愿意出去鑒定,但在親友三番五次的盛情邀請下,也只好去了。人家用車把他接到藏家的家里,這位藏家70多歲了,家里也來了不少人,都想一睹寶物的芳容。
就在畫心打開還沒露出一尺,被請去的專家就說:“甭打了,假的。”話音剛落,老人家就翻白眼暈過去了。
一家人趕緊將老頭送往醫院,我們的那位專家愣住了,想了想還是自己打車回家吧!一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萬一老頭一口氣上不來,可怎么辦??!都是我這一句話給鬧的。
還好第二天中午接到電話說老頭兒沒事了,這才算是把心放到肚子里了。自此之后他再也不敢給人看東西了。
但是我們畢竟是故宮的鑒定專家,有時候是領導安排或者是社會性活動還得硬著頭皮參加。只是再也不能像前面那么直截了當地說了。
上海博物館家具館
不管藏家把什么東西拿出來,首先就是:“呦!好好好!真不錯??!還有別的沒有???再看看別的。”
仔細琢磨這話的意味是在有意打岔,深層次的意思就是這件東西肯定是假的。
還有的專家會這樣說:這東西不錯,這里做得也像,那里做得也好,自己留著吧。這其實也是說東西是假的。
故宮有一位老先生給人家鑒定,不管什么東西看了就說:“呦!新鮮新鮮,少見少見。”有時候還說:“新鮮、少見,故宮都沒有??!”
一系列如“挺好挺好,不錯不錯”之類的含糊其辭的專家鑒定語言太多了,其實都是委婉地表達了東西不對。大家一定要琢磨話音,注意聽出話外之音。
明 黃花梨有踏床交杌
現在的專家隊伍很亂。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鑒定專家比較“多”,可分為四種專家。
第一種是不管我水平高低,我不趟這渾水,也不去掙這錢。我本人5年前加入到這個行列,現在不再給人鑒定了,因為這里面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第二種是“二把刀”專家。進入故宮工作不到5年,還是助理館員,在名片上就標注自己是文物鑒定專家,這就是“二把刀”專家。這種所謂的專家什么都敢說。
第三種是腐敗專家。明明是研究鑒定繪畫的,結果瓷、玉、家具等什么都鑒定,沒有他不懂的。這種“全能”專家故宮可不少。
第四種專家是假專家。這種人還真是故宮里面的工作人員,我也認識這些人,但是這些人是故宮掃地的、看大門的。截至目前我見到過的就有3個這樣的假專家。
明式家具流行于何時
我的師傅朱家溍先生曾經問過我:“明清時期的硬木家具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
我根據自己當時的認識回答道:“從萬歷年以后才開始流行。”
朱先生又問我:“你根據什么得出這樣的判斷?”
我說了兩條佐證:
第一,我閱讀過大量古籍,明代萬歷年以前的史書尚未發現有硬木家具的記載;
第二,明代嘉靖晚年在抄沒嚴嵩家產時,有一份詳細的清單,記載在明代晚期的一本《天水冰山錄》的書里,標明僅查抄嚴嵩家的家具一項就達8000多件。
在這8000多件中,只有兩件能算得上是硬木家具:一件是彩漆花梨木床,另一件是花梨木首飾盒。
還有就是查抄出6000多雙硬木筷子。其他均無硬木家具記載。嚴嵩當時是內閣首輔,位高權重,利欲熏心,他家的硬木家具都這么稀少,那民間就更不用說了。
朱家溍先生
朱先生聽后說道:“我也有兩條佐證,其中一條就是抄嚴嵩家的賬單,這點咱們是一樣的;還有一條就是在明代后期,有一本叫《云間據目抄》的書中記載:
細木家伙,如書桌、禪椅之類,余少年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家公子,用細木數件,亦從吳門購之。隆、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而徽之小木匠,爭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妝雜器,俱屬之矣。紈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貴,凡床櫥幾桌,皆用花梨、癭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極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者,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裝鋪,庭蓄盆魚雜卉,內則細桌拂塵,號稱書房,竟不知皂快所讀何書也。
明代在萬歷之后國家開放海禁,私人可以出洋,這樣東南亞的大量硬木才流入中國。所以現在有人要說自己收藏有明代初期的黃花梨家具,那他肯定是胡說。
古典家具鑒定的“三步法”
家具鑒定的“三步法”是我在長期鑒定中總結出來的。
第一看家具不能走馬觀花,若腳步不停、眼神不定,那是不行的??醇揖咭欢ㄒ€住自己的腳步,而且不要著急到跟前去看。
先站在5米之外看看大輪廓、造型,看看器形是否協調和穩重,圖案布局是否合理。如果大的形狀上沒有問題,再到3米之內細看。
3米之內要多看一會兒,從上、下、左、右、中間五點出發,看看圖片布局是否合理,雕工是否精細。3米之內還沒看出大的問題,那就上前到1米之內再細看。
1米之內主要看看木質,有沒有疤、結子和補丁,是機器雕工還是手工雕工。這些都可以在1米之內看出來。
如果1米之內沒看出問題,那說明這東西該買。
如果你5米處看這件東西說不出好,也說不出壞。3米處看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等到1米處看已經沒有可看的地方了,這東西你就別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