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故宮時用了大量木材,它們來自哪里?為什么不會腐爛?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作為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它在1961年的時候被列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當我們去參觀宏偉大氣的故宮時,也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故宮當年建造時使用的木材來自哪里呢?這些木頭又為什么不會腐爛呢?

故宮是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其設計者名字叫蒯祥。他結合朱棣的要求以及選址地區的特征,給出了一份令朱棣非常滿意的設計稿。
有了設計稿之后,工匠們便開始著手建造紫禁城,在整個修建期間,明朝共計動用了100萬民工,耗時14年,終于建成了有9999間半房屋的紫禁城。
建造的木料
對明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便考慮著遷都這個問題,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朱元璋一直到駕崩都沒有決定好遷都的城市。

后來建文帝即位,明朝爆發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順利推翻建文帝之后,在李志剛的建議下,決定遷都“燕京北平”。
之后朱棣為了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還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與此同時他還強行往北京遷入了不少百姓、流民以及富商。
等到1406年的時候,朱棣正式下詔,開始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他派遣了不少欽差前往各地開采珍貴的木材以及石料,并將之運往北京。

據說這個準備工作便整整持續了11年之久。由于楠木、杉木以及檜木等多數長在崇山峻嶺之后,百姓們在皇命的要求下不得不進山開采。
當時建造故宮的木料應該主要來自于四川、山西、湖廣、江西、浙江、福建以及云貴等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木材開采的時候,官員們還制定了一系列衡量木材的標準,比方說圍長一尺以上為六等,五尺以上則為神木,且過程中絕不留下一根“材之美者”。
不易腐爛
雖然木材有著腐敗的隱患,但故宮截止今天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其修建所用的木材卻仍然沒有腐爛。

而之所以會這樣,一是因為故宮本身所使用的楠木等不容易腐爛。
二是因為北京相較于南方而言,氣候較為干燥寒冷,喜歡蛀食木材的白蟻等昆蟲也很少。
三是故宮的木頭上還涂了大漆,這能夠很好地足夠空氣中的水分和微生物。最后也是因為故宮的排水系統做得好,墻體通氣孔數量充分。
這也使得故宮的木材很難受到潮濕空氣的傷害,因此故宮的木頭才會如此長時間沒有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