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紋飾之——龍紋
導讀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合起來,賦予新的高級神秘色彩。
▼
龍紋是帝王專用紋飾,王爺等被特許使用的龍紋只能叫“蟒”。
因此,龍紋家具是宮廷家具,極少流出宮外。辛亥革命之后,清宮造辦處的一些工匠出宮后仿制宮中器物以謀生計,從此龍紋不再是皇家的專利?,F存民間的大多數龍紋家具,基本上是民國時期制作的。
常用龍紋有以下幾種
正龍:龍頭為正面,龍身盤繞成一團。
二龍戲珠:又名盤龍奪寶,為兩條龍在祥云中環繞寶珠盤旋而舞的圖形,民間傳說龍能吐珠,《述異記》中記載:“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龍珠是寶珠,能避水火。如采用多條龍紋,則是“群龍戲珠”紋路。
二龍獻壽:為兩條龍在祥云中環繞壽字而舞的圖形。
九龍聚會:為九條龍在祥云中盤旋而舞的圖形。九條龍寓意九州,九州又寓意全國,九龍聚會寓意全國統一、四海歡騰的太平景象。
云龍回首:為龍在祥云中回首而舞的圖形。
雙龍戲水:為兩條龍在祥云中盤旋吐霧噴水的圖形。
中式家具想在市場上占一席之地,必須具備自身的風格與文化內涵,千變萬化的紋飾是中國文化最好的代表之一。它們樣式豐富并蘊含吉祥之意的圖案花紋,是工匠用來表達某種寓意的一種方式,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龍紋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紋飾。

紅木家具裝飾中使用的龍紋,大致分為兩種
一、牙角鬃鬣俱全,鱗片爪尾分明。
二、其形象一般取材于三代古銅器,各部位刻畫不一定明確,亦不分明,紅木家具上以螭龍、夔龍最為常見。
螭龍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螭紋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戰國、西漢,貫穿于以后其它各時代。這種紋飾在明式家具中使用的比較多,龍尾常作卷草狀,又稱“草龍”,有“子孫延綿不斷”之意。
夔龍,山海經中有記載:“夔牛是古時代神話奇獸,古時生于東海流波山,“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辟琮埖奶攸c是龍足、龍尾高度圖案化,轉角成方形,即所謂的“拐子”,它在填布方形空間或做成帶有直角的雕刻構件,都有便利之處。有頭稱夔龍,無頭稱“拐子紋”,有“富貴不到頭”之意。
為什么一些紅木家具表面上要雕飾龍紋?
作為鱗蟲之長,龍能興云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除此之外,龍還有美德、祥瑞之意,古時,龍代表尊貴,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這種紋飾。